▲自動鬼影測試模塊機臺(燈源擺動中)。
▲檢測人員在進行鏡頭FOV視場角測試。
▲德國全歐HR單鏡頭高低溫溫度測試機臺。
▲檢測人員將鏡頭放在全歐OC3D機臺測試空氣間隔以及鏡片偏心。
▲ISO12233圖卡實拍。
▲檢測人員在觀看全景運動相機鏡頭。
▲檢測人員在進行紫邊影像測試。
▲鏡頭放置在水滴角測試機臺上進行防潑水膜測試。
▲檢測人員將點亮模塊固定在三角支架上。
“夏天車被曬得滾燙,冬天零下結冰,車載攝像頭的解析力會發(fā)生什么變化?”在廣東弘景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測試臺前,測試工程師將鏡頭模組放進測試艙內(nèi),艙內(nèi)溫度瞬間從-40℃切換至85℃。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曲線,清晰記錄著鏡頭解析力的每一絲變化。
正在進行這場嚴苛測試的“模組溫漂測試機臺”,是弘景光電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測量設備,在國內(nèi)尚不多見。當指針跳到49.5℃時,屏幕上的測試圖突然清晰了幾分。“這說明這枚車載鏡頭在高溫下性能穩(wěn)定,車主夏天看后視鏡不會模糊?!睖y試工程師解釋道。
實驗室的每一臺設備都像一位嚴謹?shù)摹翱脊佟?,日復一日地給鏡頭“出考題”。從極端溫度考驗到雨水侵襲模擬,從細微偏心檢測到雜光干擾測試,弘景光電用國內(nèi)外領先的測試設備,守護著光學鏡頭的“視覺品質”。
在實驗室的另一處,針尖上的水滴正緩緩滴落在車載鏡頭鏡片上,在200倍顯微鏡下,水珠以110°的接觸角形成完美弧面——這不是物理實驗課,而是測試鏡頭疏水性的日常場景。這種疏水處理能讓鏡頭在暴雨中保持清晰成像,是智能駕駛鏡頭的關鍵技術之一。
雨天行車時,鏡頭表面若掛著水珠,畫面會像蒙了層霧。而經(jīng)過測試的鏡片,能讓水珠“站不穩(wěn)”,順著玻璃滑走。“消費級鏡頭要求沒這么高,但車載鏡頭必須過這關,關乎行車安全?!睖y試工程師說著,又換上另一枚鏡片開始新的測試。
測試工程師每天要完成上百次這樣的檢測。
這些經(jīng)過“千錘百煉”的光學鏡頭,正成為全景相機、智能汽車和智能家居的“明眸”。
圖/記者 余兆宇 文/記者 高倩荷 圖編/明劍
◆編輯:吳玉珍◆二審:鄭沛鋒◆三審:趙偉